四川豬苓種植所需注意事項有哪些?
發布者:admin 發布時間:2014-11-08 15:03:43
野豬苓、豬屎苓、雞屎苓都是豬苓的別稱。一直以來豬苓都靠采挖野生供藥用,但是隨著藥用量的不斷增加和自然資源的不斷少,導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所以種植豬苓種植的前景很廣闊。而且目前我公司的野生變家種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那么四川豬苓種植技術中所需注意事項有哪些?
1.生長與發育
(1)豬苓生長發育與蜜環菌的關系 。
(2)豬苓菌核的生長發育 從豬苓菌核體上萌發的新苓,最初為白色毛點,以手觸摸極易脫落,l個菌核上有這樣的毛點40余個,隨毛點的不斷長大變厚,相近的白點匯聚在一起時,逐步形成白毛菌核。
豬苓的菌核,外觀可分為深褐、灰黃、潔白三種顏色,習慣性為黑苓、灰苓、白苓。一般認為黑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當年新生苓。菌核的顏色只能作為鑒定豬苓生長年限的參考,而不能作為惟一的依據。
2.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地形地勢 野生豬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而云南省的點蒼山,海拔2700-3400米的高山谷地,也有分布。各地條件不同,坡向分布也有差異,一般東南及西南坡向分布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布。
(2)植被豬苓主要生于林下樹根周圍,常見樹種有柞、樺、槭、櫞、榆、楊、柳、楓、女貞子等闊葉樹,或針闊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內,以次生林為最多。
(3)土壤 在山林中腐殖質土層、黃土層或砂壤土層中,均有豬苓生長,但以疏松的腐殖土層中,生長豬苓為多,pH4.2-6.6。土壤肥沃,菌核大,分叉少,稱豬屎苓;土質瘠薄,結苓小,分叉多,甚至呈餅狀,稱雞屎苓。同一窩中豬屎苓分布在下層,雞屎苓分布在上層。
(4)溫度 豬苓對溫度的要求比較嚴格。陜西漢中地區,地下5厘米處的地溫在8-9℃時開始生長,平均地溫在12℃左右時新苓已經增大,月平均地溫14-20℃時新苓萌發最多,增長最快。22-25℃時,形成子實體,進入短期夏眠。秋末冬初,當地下5厘米處,溫度降至8℃以下時,則進入冬眠期
(5)水分 豬苓對水分需求較少,土壤含水量在30-50℃時,適于豬苓生長。
(三)栽培技術
豬苓的栽培方法較多,但目前采用固定菌床栽培與活動菌材伴栽,這兩種方法較好,接菌率高,春栽當年即可生長新苓。
1.培養菌材與菌床
(1)培養菌枝 選直徑1-2厘米的闊葉樹枝條,或砍菌材時砍下的枝條用來培育菌技。一年四季都可培養,但以3-8月份為好。北方地區應在4月中旬至6月初進行。南方氣溫高,在3月下旬至5月開始培育。先將樹枝削去細枝、樹葉,斜砍成7-10厘米小段。然后將樹枝浸泡在0.25%硝酸按溶液中10分鐘,以便有利于密環菌生長。挖30厘米深、60厘米見方的坑,先在坑底平鋪1層薄樹葉,然后擺放2層樹枝,覆蓋1層薄腐殖上(以蓋嚴樹枝為準)。采挖野生密環菌索,或選無雜菌污染已培養好的菌枝或菌材用作菌種,擺在樹枝上,覆土后在菌種上再擺2層樹枝,用同法培養6-7層,最后覆土6-10厘米,并覆1層樹葉保濕。大約需培養40天。
(2)培養菌材及菌床 一般闊葉樹都可用來培養密環菌,但以木質堅實的殼斗科植物最好,如槲櫟、板栗、栓皮櫪等樹種。選擇直徑5-10厘米的樹干,鋸成40-60厘米長的樹棒,在樹棒上每隔3-5厘米砍一魚鱗口,砍透樹皮到木質部。
培養菌材:挖坑深50-60厘米,大小以培養菌材數量而定,一般以100-200根樹棒為宜。底鋪1層樹葉,平擺樹棒1層,兩根樹棒間加入菌枝2-3根,用土填好空隙,用此法擺放4-5層,頂上覆土10厘米厚。
培養菌床:一般在6-8月培養菌床,挖深30厘米、長寬各60厘米的坑,坑底光鋪1層薄樹葉,擺新鮮木材3-5根,棒間放菌枝2-3段,蓋1層薄沙土,如法培養上層,穴不宜過大,每穴5-10根菌株為宜,然后蓋土10厘米。
2.選種 栽培豬苓用菌核作種,以灰褐色、壓有彈性,斷面菌絲色白、嫩的鮮苓作種,白薯栽后腐爛,不能作種,黑苓生殖能力差也不宜作種。
3.栽培時間 可在封凍前或經年初春解凍后4-5月份栽培。
4.栽培方法
(1)菌材伴栽 挖邊長50厘米、深40厘米的穴,穴后鋪1層樹葉,放入3根已培養好的菌材,材間間隔2-3厘米,將作種菌核放在菌材之間密環菌旺盛的地方,用樹葉填滿菌材間空隙,依法擺放土層,再蓋1層樹葉,上面覆土10厘米。
(2)固定菌材栽培 栽培時挖開已培養好的菌床,取出上層菌棒、下層菌材不動,在材間接入菌核后,用樹葉填滿材間空隙,用菌材伴栽法栽上層,覆土10厘米。
(3)豬苓栽培三年為一個最佳生產周期,管理得好每播種一斤豬苓種可收獲10——15斤豬苓商品。
(四)采收加工
栽培后第三、四年秋季收獲,挖出栽培穴中全部菌材和菌核,選灰褐色、核體松軟的菌核,留作種苓。色黑變硬的老核,應除去泥沙,曬干入藥。
以上就是豬苓種植到收獲的過程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