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參種植
發布者:admin 發布時間:2014-11-18 14:06:18
黨參種植為您介紹黨參的種植技術
黨參的生態環境:
黨參一年生苗呈蔓生,極少開花。二年以上植株具有纏繞性,普遍開花。生長期對環境適應性較強。
一、海拔高度
野生黨參垂直分布于海拔1200~3100m之間,多在海拔1400~2100m的半陰半陽或陰坡,坡度在15°~20°左右的地帶生長。海拔高度低,晝夜溫差小,不利于黨參根中糖分的積累,從而影響成品質量。主產區山西多將黨參栽培于海拔700m以上地區。
二、土壤
黨參是深根性植物,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中,土壤酸堿度以中性或偏酸性土壤為宜,一般pH值在5.5~7.5之間。據黨參產區的經驗,棕黑色土長的黨參無支根,產量高,品質優。其次是灰棕壤土種植。定植地對土地的要求不嚴格,一般熟地或生荒地均可栽植。但粘壤土、低洼地、鹽堿地、紅土、淺粟鈣土及生長有不易清除的多年生宿根雜草的土地不宜種植。忌連作。
三、溫度
黨參喜溫和、涼爽氣候,怕熱,較耐寒,在各個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不同。一般在8℃~30℃間能正常生長,溫度在30℃以上黨參的生長就受到抑制。由于黨參具有較強的抗寒性,參根在土壤中越冬,即使在零下25℃左右的嚴寒條件下,也不會凍死,仍能保持生命力。生長期持續高溫炎熱,地上部分易枯萎和患病害。晝夜溫差大小對黨參根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較大,在高寒山區,晝夜溫差大,對黨參根中糖分等有機物積累有利。
四、水分
黨參對水分的要求不甚嚴格,一般在年降水量500~1200mm,平均相對濕度70%左右的條件下即可正常生長。黨參對水分的要求隨生長期不同而異。播種期及幼苗期需求較多,缺水不出苗,即使出苗也會因干旱而死。定植后對水分要求不嚴格,但不宜過濕,特別是高溫季節,土壤過濕容易引起爛根。
五、光照
對光的要求較嚴格,幼苗喜蔭,成株喜光。幼苗期需適當遮蔭,在強烈的陽光下幼苗易被曬死,或生長不良。隨著苗齡的增長對光的要求逐漸增加,二年生以上植株需移植于陽光充足的地方才能生長良好。
黨參不同生長階段適宜的光照為:幼苗期需光15%~20%;栽植第一年植株需光65%~80%;成株期需光90%~100%。
黨參的生長發育動態
黨參從早春解凍后至冬初封凍前均可播種,春、秋季播種的黨參,一般3月底至4月初出苗,然后進入緩慢的苗期生長,至6月中旬,苗一般可長到10~15cm高。從6月中旬至10月中旬,黨參苗進入營養生長的快速期,一般一年生黨參地上部分可長到60~100cm,低海拔或平原地區種植的黨參,8~10月份部分植株可開花結籽,但秕籽率較高;在海拔較高的山區,一年生參苗一般不能開花。10月中下旬植株地上部分枯萎進入休眠期。
二年及二年以上生植株,一般每年3月中旬出苗進入營養生長,7~8月開花,9~10月份結果,8~9月份為黨參根系生長的旺盛季節,搞好田間管理,有利于黨參根的生長,10月底進入休眠期。各產地由于海拔高度、氣候等不同,生長周期略有差異。
黨參根的生長情況基本上是:第一年根主要以伸長生長為主,可長到15~30cm,根粗僅2~3mm。第二年到第七年,參根以加粗生長為主,特別是2~5年根的加粗生長很快,這個時期黨參正處壯年時期,參苗一般長達2~3m,地上部分光合面積大,光合產物多,根中營養物質積累多而快,參根的加粗增重明顯,8~9年以后黨參進入衰老期,參苗老化,參根木質化,糖分積累變少,質量變差。因此,要獲得優質高產的黨參,宜采收3~5年生的黨參藥用。
選地與整地
一、育苗地
平原地區育苗地宜選地勢平坦、靠近水源、無地下病蟲害、無宿根雜草、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如排灌方便的河灘等。在山區應選擇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坡度15~30度,半陰半陽的山坡地和二荒坡地,地勢不應過高,一般以海拔2200m以下為宜。
整地時,應根據不同地塊特點采用不同方法。平原地區荒地育苗,應于頭年冬季犁起樹根草皮,曬干堆起,燒成熏肥,撒在地面,深耕整平,作畦;熟地育苗,宜選富含腐殖質、背陽地,前茬以玉米、谷子、洋芋為好。前茬作物收后翻犁1次,使土壤充分風化,減少病蟲害,提高肥力。播前再翻耕1次,每畝施入基肥(堆肥、廄肥)1500~3000kg,耙細整平作畦。山區在7~8月砍除雜木草叢,然后由坡下向上深翻1次,深約20~25cm,撿去石塊、樹根,打碎土塊,整平地面,按坡形開排水溝,每畝地施廄肥或堆肥2500~5000kg作基肥,均勻撒入地內,再深耕1次,整平作畦。作畦因地勢而定,一般坡度不大,地勢較為平坦的地可以作成平畦或高畦,坡度大較陡的地一定要作成高畦。畦寬1~1.3m,畦長因地勢而定,畦四周開排水溝,溝寬24cm,深15~20cm。也可作成寬25~35cm的小垅或寬50~60cm的大垅。
若無適宜地塊,需在粘性土壤上育苗,則必須對土質進行改造,否則黨參生長不良。具體方法是:在秋末冬初之際,深翻土地30cm,在翻出的粘土內摻入已過篩的細砂,用量約為粘土量的1/3,然后用牛、馬糞作基肥,一層牛馬糞一層拌好砂子的土,分次各鋪兩層,耙平作畦。改良土質是黨參苗生長的基礎,粘性土壤經改良后,黨參可正常生長。
二、栽植地
栽植地選擇不嚴格,除鹽堿地、澇洼地外,生地、熟地、山地、梯田等均可種植,但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若選用生荒地,先鏟除雜草,揀除石塊、樹枝、樹根,將雜草曬干后堆起燒成熏土,再均勻撒在土表。熟地施足基肥,常用廄肥、坑土肥、豬羊糞等,每畝3000~5000kg。深耕30cm以上,耙細,整平,做成畦或作成壟。山坡地應選陽坡地,整地時只須做到坡面平整,按地形開排水溝,溝深21~25cm左右即可。
病蟲害防治
一、病害
(一)根腐病
1.癥狀
發病初期下部須根或側根首先出現暗褐色病斑,接著變黑腐爛,病害擴展到主根后,主根自下而上逐步呈水漬狀腐爛,氣候繼續對病害發展有利時,整條參根全部腐爛;如果發病較晚,后來的氣候逐漸不利于發病時,則病害在參根上暫停擴展,除已發病的下半截參根部分腐爛解體外,接近地面的上半截參當年不再腐爛。這樣的“半截參”病健界線分明,接近腐爛的部位呈暗褐色,維管束變為深褐色,第2年春季蘆頭雖可發芽出苗,但只要氣溫適宜,“半截參”就會繼續腐爛,直至全參爛盡。地上部植株自參根發病開始,由下而上葉片逐漸變黃。當參根大部分腐爛時,則全株枯死。
2.發病規律
病菌的厚垣孢子抗逆性強,在無寄主存在時也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土壤中越冬的厚垣孢子是新植黨參的主要侵染來源。病菌也可以菌絲體形式在已染病的參根組織中越冬,次年氣溫適宜時在病參上繼續發展和為害。
中南地區,田間一般5月中下旬開始發病,6~7月為發病高峰期,8月中下旬隨著氣候轉涼,病害的發展逐漸趨于緩慢。病害的流行程度與6~8月的土壤溫、濕度密切相關,高溫多雨、田間積水、藤蔓匍匐地面厚密,會導致病害迅速蔓延和嚴重為害。由于病菌可以在土壤中逐年積累,因而重茬地發病較重。地下害蟲為害造成傷口,可導致病菌侵入,也是根腐病嚴重發生的原因之一。
3.防治方法
(1)培育和選用無病健壯參秧:黨參種子在播種前用清水漂洗,以去掉不飽滿和成熟度不夠的癟種,苗床用25%多菌靈粉劑1∶500倍液或38%~40%福爾馬林1∶50倍液處理土壤后播種,用福爾馬林處理土壤必須用塑料薄膜覆蓋3~5天,揭膜透氣1周后方可播種。收挖黨參時,地里往往夾雜著不夠商品標準的小參,如果用作種秧栽植,一定要通過栽前精選,淘汰帶病參秧,同時用25%多菌靈1∶300倍液浸秧30分鐘,晾干水氣后栽植。
(2)雨季隨時清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
(3)田間搭架,避免藤蔓密鋪地面,有利于地面通風透光。
(4)發病高峰季節要勤檢查,發現病株立即用25%多菌靈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1500倍液澆灌病蔸及其周圍的植株以控制病害蔓延。
(二)紫紋羽病
又名紫根病、紅霉病。
1.癥狀
發病初期,地上部表現為生長停滯,植株葉片自下而上逐漸發黃。地下部須根首先發病,蔓延至主根后,根表面出現紫紅色絨線狀菌索,病害繼續發展,菌索布滿參根,在根表交織密結成1層深褐色絨毛狀的菌膜,菌膜內的參根由外向內逐漸腐爛成糜渣,菌膜破裂時糜渣流出,最后參根變成1條黑褐色的空殼。
2.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菌索或菌核形式隨著病參或遺留在土壤中越冬,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從菌索及菌核上長出營養菌絲,從細根侵入新根的柔軟組織,被害新根軟化腐爛,逐漸延及主根,再在主根表面形成菌索和菌核。紫紋羽病菌雖能產生擔孢子,但在病害傳播上不起重要作用。此病的遠距離傳播主要是帶病參秧;流水和農具也能導致傳病。
病菌可寄生多種林木和雜草,因此在新墾生荒地或林邊種植黨參的地里,紫紋羽病的發病率較高;土層淺薄、排水通氣性好的山坡地易于發病;土壤偏酸(pH4.7~6.5)、植株缺肥的參地發病較重;施用林間收積的葉渣而未經充分腐熟的肥料也是引起紫紋羽病發生的原因之一。氣溫和降水密切影響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在湖北鄂西黨參產區,一般7月初開始發生,8月為發病盛期,夏季多雨的年份,發病期提前,為害加重。
3.防治方法
(1)培育無病參秧:選用多年未種植過黨參和其他紫紋羽菌寄主植物的無病熟地培育參秧,播種前施足經充分腐熟的廄肥或餅肥,忌用林間收集的渣土肥,確保參秧健壯無病。
(2)土壤處理:如果土壤偏酸,在播種或栽植前每畝施生石灰80~160kg,適當調節土壤pH,可收到較好的防病效果。用40%多菌靈膠懸劑1∶500倍液處理土壤,每平方米澆藥液5kg,也可收到顯著的殺菌效果。
(3)藥劑處理參秧:移栽前用40%多菌靈膠懸劑1∶300倍液浸泡種秧30分鐘,晾干后栽植,可有效地殺滅種秧攜帶的病菌。
(4)輪作:發病率較高的田塊,應停止種植黨參,徹底清除地里的參根,改種禾本科植物,5年后再植黨參。
(三)銹病
1.癥狀
葉、莖、花托部均可被危害。發病初期葉面出現淺黃病斑,擴大后葉病斑中心淡褐色或褐色,周圍有明顯的黃色暈圈。病部葉背略隆起,呈黃褐色斑狀(夏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并散發出銹黃色的粉末(夏孢子)。
2.發病規律
病原菌是一種擔子菌,冬孢子尚未發現。南方5月開始發生,6月和7月嚴重。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秋季發病嚴重。
3.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高畦種植,注意排水。
(2)忌連作,實行輪作。
(3)及時拔除并燒毀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收獲后清園,消滅越冬病源。
(4)發病初期噴50%二硝散200倍液或敵銹鈉200倍液,或用25%粉銹寧10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5)發病期噴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每7天1次,連用2~3次。
(四)霜霉病
1.癥狀
葉面生有不規則褐色病斑,葉背有灰色霉狀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可致植株枯死。
2.防治方法
(1)清除病株殘葉集中燒毀。
(2)發病期噴40%霜疫靈300倍液或70%百菌清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二、蟲害
(一)蚜蟲
屬同翅目,蚜科。蚜蟲吸取植物汁液,使植株萎縮,生長不良,嚴重影響開花結果。
1.形態特征
成蟲分有翅和無翅兩種。有翅蚜體長1.6~2.1mm,體色因寄主不同而不同,有綠、黃綠、褐或赤褐色,頭胸部黑色,額瘤顯著,胸、觸角、足的端部和腹管均為黑色,腹部暗綠色,背部有黑色斑紋,腹管細長、圓柱形。無翅蚜體長1.4~2mm,綠色或紅褐色,觸角鞭狀,足基部淡褐色,其余部分黑色,尾片粗大,綠色。卵長圓形,初為綠色,后變黑色,長1mm左右。若蟲近似無翅胎生雌蚜,體較小,淡綠或淡紅色。
2.生活習性
1年發生10余代,以卵在植物枝梢、芽縫及小枝杈上越冬,次年3月開始孵化,6、7月危害最嚴重,10月后產卵越冬。成蟲及若蟲群集葉片背面及嫩梢吸取汁液危害。被害葉片向背面卷曲、皺縮。一般冬季溫暖,春暖早,雨水均勻的年份發生嚴重,高溫高濕不利發生。
3.防治方法
(1)消滅越冬蟲源,清除附近雜草,進行徹底清園。
(2)蚜蟲危害期噴灑40%樂果或氧化樂果1200倍液,或滅蚜松乳劑1500倍液,或2.5%魚藤精1000~1500倍液。
(二)蠐螬
屬鞘翅目,金龜子科。是金龜的幼蟲,主要活動在土壤內,危害黨參的根。 1.形態特征
蠐螬因其成蟲的種類不同,體長也不同,一般約在5~30mm,乳白色或乳黃色,頭部發達,多為黃褐或赤褐色,身體柔軟,皮膚皺折多毛,腹部末節圓形,蟲體肥胖向腹部變曲,常呈“C”字形。尾部腹面剛毛的排列是區別各種成蟲的重要依據。
2.生活習性
蠐螬一般1年發生1代,幼蟲或成蟲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氣溫回升后,蠐螬逐漸向土壤上面移動,當土壤溫度達15℃以上時,蠐螬便到10cm以上的表土層活動取食,夏季溫度升高、土壤干燥時,它又下到土壤深層不食不動。秋季再回到表土層活動,10月后,陸續下潛到30cm以下的土層中越冬。夏季多雨、土壤濕度大、廄肥施用較多的土中發生嚴重。
3.防治方法
(1)施用腐熟有機肥,以防止招引成蟲來產卵。
(2)人工捕殺。在田間出現蠐螬危害時,可挖出被害植株根際附近的幼蟲。
(3)施用毒土。每畝用90%晶體敵百蟲100~150g,或50%辛硫磷乳油100g,拌細土15~20kg做成毒土。
(4)用1500倍辛硫磷溶液澆植株根部,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三)非洲螻蛄
別名小螻蛄,俗稱拉拉蛄、土狗子等,屬直翅目,螻蛄科。以成蟲、若蟲在參畦表土層下開掘縱橫隧道,咬斷幼苗,咀食參根,被害苗斷裂處呈麻絲狀。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30~35mm,灰褐色,全身密布細毛,頭圓錐形,前胸背板呈卵圓形,中央有明顯的心形凹痕,腹部近紡錘形。前翅灰褐色,覆蓋腹部近1/2。前足發達,腿節內側外緣缺刻不明顯。后足脛節背側內緣有棘3~4個。卵:長橢圓形,長2~2.4mm,初產時乳白色,有光澤,后漸變黃褐色,孵化前呈暗褐色。若蟲:初孵若蟲體長4mm,乳白色,復眼淡紅色。2~3齡后體色與成蟲相似,末齡若蟲體長24~28mm。
2.生活習性
在東北和華北約兩年發生1代,在華中以南地區1年發生1代,以成蟲和中、小若蟲越冬。在吉林、黑龍江,越冬成蟲活動盛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越冬若蟲的羽化盛期在8月中旬。在華中越冬成蟲于3~4月恢復活動。在山西,越冬螻蛄3月下旬~4月上旬開始活動,4月中、下旬進入表土為害,5月上旬至6月中旬為取食為害盛期。若蟲6月下旬潛入30~40cm以下的土中越夏。6月下旬~7月上旬為成蟲交尾產卵盛期,產卵場所多集中在沼、河兩岸或池塘和溝渠附近腐殖質較多的地方,卵產于扁圓形的卵室內,每1雌蟲可產卵60~80粒,8月下旬為交尾產卵末期。9月上旬~下旬,越夏若蟲和當年孵出的若蟲又開始取食為害,10月下旬成蟲和若蟲潛于60~120cm深處的土層中開始越冬。
3.防治方法
(1)低畦潮濕和新墾荒伐林地蟲多,應在前1年做好土壤處理后,再做參床使用。
(2)不使用未腐熟的廄肥(如鹿糞等)做基肥。
(3)麥麩毒餌誘殺:將麥麩50kg,炒香后晾干,拌入2.5%敵百蟲粉1~1.5kg或50%辛硫磷乳油0.3~0.5kg,再慢慢加適量水,約15kg左右,攪拌均勻后即可使用。每次使用毒餌3~4kg,于傍晚黃昏前進行。
(4)毒谷誘殺:用90%敵百蟲150g配成30倍液,加谷秕5kg制成。先將谷秕煮半熟,涼后拌藥,每次用制好的毒谷1.5~2.5kg。黨參苗床發生螻蛄時,可將毒谷撒在螻蛄活動的隧道處。
(5)人工挖窩滅蟲:早春根據螻蛄在地面造成的虛土堆的特點,查找蟲窩,挖到14cm左右深處捕殺。
(6)燈光誘殺: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四)小地老虎
別名地蠶、烏地蛋。屬鱗翅目,夜蛾科。是一種多食性的地下害蟲。常從地面咬斷幼苗并拖入洞內繼續咬食,或咬食未出土的幼芽,造成斷苗缺株。當黨參植株莖基部硬化或天氣潮濕時也能咬食分枝的幼嫩枝葉。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6~25mm,褐色。翅上有3條不明顯的曲折橫紋,把翅分成3段,中段有腎狀紋、環狀和短棒狀紋。卵饅頭形,表面有縱橫隆紋。老熟幼蟲體長37~47mm,暗色,背線明顯。蛹長18~24mm,赤褐色,有光澤,上有粗大刻點。
2.生活習性
1年發生4代,以老熟幼蟲和蛹形式在土內越冬。成蟲白天潛伏在土縫、枯葉下、雜草里,晚上外出活動,有強烈趨光性。卵散產于土縫、落葉、雜草等處。幼蟲共6齡,少數有7~8齡,有假死性,在食料不足時能遷移,幼蟲3齡后白天潛伏在表土下,夜間活動為害。第1代幼蟲4月下旬~5月上中旬發生,苗期黨參受害較重。
3.防治方法
(1)3~4月間清除參地周圍雜草和枯枝落葉,消滅越冬幼蟲和蛹。
(2)清晨日出之前,檢查參地,發現新被害苗附近土面有小孔,立即挖土捕殺幼蟲。
(3)4~5月,小地老虎開始為害時,用50%甲胺磷乳劑1∶1000倍液拌成毒土或毒砂撒施300~375kg/hm2,防效良好。也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澆穴。
(五)紅蜘蛛
屬蜘蛛綱,蜱螨目,葉螨科。以成蟲、若蟲群集于葉背吸食汁液,并拉絲結網,危害葉片和嫩梢,使葉片變黃,最后脫落;花果受害后造成萎縮、干癟,蔓延迅速,危害嚴重,以秋季天旱時為甚。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園,拾凈枯枝落葉,并集中燒毀。清園后噴波美1~2度石硫合劑。
(2)4月開始噴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或50%殺螟松1000~2000倍液。每周1次,連續數次。
此外,黨參有時還會受到鼢鼠為害以及幼鹿、野羊等咬食黨參莖葉,應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防治。